五大发展理念对政治经济学的创新

来源: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 作者:叶青、贾华强 更新时间:2017-06-04 16:47 点击:
党课教学对象: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
党课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院对五大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在联系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党课教学时常:1.5小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 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 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发展、协 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反映出 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这五大发展理念是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创新成果,也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 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只有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做先导,才能使 我们破解发展难题、补上发展短板、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 势,贏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
创新发展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板书
创新是知识社会的核心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 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初 步阐述了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马克思也指出了科技 进步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的巨大作用,但到熊彼特写 出《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才首先对创新概念给予了经济学视 角的系统阐述。熊彼特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 数,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企业家的创新行为导致资本主义 发展以及必然出现周 期性。当前我们党提出 创新发展的新理念,'可以说是对这些经济学 家们创新思想的继承 和推动。
创新发展范畴的 形成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的延伸也 依靠创新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 践证明,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快速赶超的基础。7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以国家为主导将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推进,制定了以扩 大出口为导向的大国战略和以自主创新为导向的强国战略, 形成了国家战略导向的垂直整合创新组织结构,加大创新资 本投人,推动新型城市化与发展创新型经济相互促进。党的十 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创新范畴的最新理论成果,表明我国的创新实践超越了技术 层面,而进入到了理论、制度、文化等综合层面,从科技创新的 单轮驱动,发展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 多轮驱动,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 论断,在创新范畴的历史发展中写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笔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速放缓、结构调整、政策消化的 转型时期。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仍 然不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对经济増长的 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从国际新形势来看,新一轮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 “再工业化”成为必然趋势。这样,以创新驱动发展,形成以 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释放科技创 新潜力,便能够有效破解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约束等制约难
题,为加.快我国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贏得 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提供根本支撑与关键动力!
协调发展——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板书)
协调发展理论起源于农业,并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逐渐形 成,是人类在文明进程中对“人与自然”关系及发展模式的反思。 1987年,国际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标志着协调理论在发 展战略、模式和行动纲领上的重大变革。可持续发展强调既满足 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核心在 于人口 \社会、经济、科技、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
协调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新发展。 马克思认为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的对立统 一过程。在对社会再生产条件和两大部类关系的分析中,马克思 揭示了社会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I (v+m)=nu)和社会扩大再 生产条件 I (c+v+m)= II (c+Ac.); II C.c+v+m)= I (v+m/x+△ V) + n(v+m/x+Av),充分体现了现代的协调思想、方法与分析范式, 深刻影响了“投入产出”的相关协调理论。马克思还强调:“任何 发展都是系统的发展,系统构成要素在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相互作用,构成了系统的整体发展。”我们今天提出协调发 展,就是在生产力意义上使经济物质因素与自然、人口、法律、政 治、文化、思想等社会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是遵循现代市场经济 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协调,是发展基础上不断进行体制创新的协 调,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询的有机统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国面临着—系列不平衡、 不协调、不可持续的 问题,从区域差距到 城乡差距,再到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 不同步,暴露出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瓶颈制约,催生着发展理念与 方式的深刻转变。协调发展由发展失衡和不可持续的发展现实 状况倒逼而来,也是因时而动、应势而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明 智选择。这一发展理念深化了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理论意义, 旨在补齐发展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之“全面”的重要保证,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
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板书)
在当代社会,绿色发展旨在纠正传统发展方式的弊端是实 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 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境界的必由之路_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对于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有过深刻论述。他们提出:第一,人类的整个 进步与自然界息息相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揭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与自然关系总和的统一他提出:“社 会是人橱: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第二,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生态规律,才能实 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书中便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 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在恩格斯看 来,自然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违背自然 规律的发展会带来一系列不平衡、不可持续、不协调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实践中绿色发展也不断创新形式丰富新载体。针对当时实践中的工作失误已经淸醒地认识到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认识到工业化道路的生态问题。进入改革开 放新时期活,中闽步入高速发展通道,资源环境与人口关系同样 紧张不谐,在“人口高位运行”的条件下,资源早已严重超载透 支,生态环境濒临危机边缘。现实逼迫人们不得不把节约资源作 为基本闻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真正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 相协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贯穿于 W家宏观战略和市场微观主体的战略指导。它旨在通过创新自 觉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大力 发展绿色经济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目标定位,积 极探索以生态、低碳、循环、高效为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路子,构 建绿色发展模式,以绿色理念促进绿色发展,推动产业从传统的 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从而使我国从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发 展,从传统发展道路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 如有疑问请刷新本页面,或联系主编、网页底部邮箱,当天回复
  • [公文写作网]刊登此文只为传递信息,并不表示赞同或者反对作者观点。
  • 如果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