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确保全市社会政治大局持续稳定(2)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袁勤华 更新时间:2017-06-20 11:08 点击:

着力补齐短板,提升社会治理整体水平 

当前,治理工作还有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仍有待加强,社会组织特别是枢纽性社会组织培育不够、参与社会治理量少面窄,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缺乏多样化的载体和有效的激励机制,部分行业领域信息化建设滞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亟待增强。我们要着力补齐基层基础、社会共治、科技运用、法治保障四个突出短板,切实提升社会治理整体水平。

要强化基层基础。报告提出“要加强基层、基础和基本素质提升工作”“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对政法综治“三基”建设(加强基层建设、夯实基础工作、提升基本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三基”建设作为深化平安建设的先导性、根本性任务来抓,坚持一年一个主题、每年突出几项重点,推动政法综治基层组织和队伍建设、基本设施和装备建设、公共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全市政法综治工作基层薄弱、基础脆弱的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要按照“做强区县、做实镇街、覆盖村居、形成网格”的总体思路,久久为功、持续用力,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和基本素质提升工作,进一步推进基层政法综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和综治中心建设,全面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构建以综治中心为平台、网格管理为基础、信息化为支撑的基层综治工作新格局,提升治安防控、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的能力。

要强化社会共治。多方参与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和基本方式。报告提出“要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着力完善党政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机制,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作用。健全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机制,善于运用新的载体和手段,积极引导、发动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弥补专业力量、专业手段不足。积极推动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加大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和岗位开发力度,把适合由社会组织承担的矛盾纠纷调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社会治安防控等任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交给社会组织承担。积极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推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在激活社会组织活力中发挥枢纽作用。引导各类企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发挥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要强化法治保障。法治具有权责明晰、程序公开、稳定预期的优势。要推动社会治理领域相关法规规章的立、改、废和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完善。加快制定和完善社区矫正、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助管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等领域法规制度,加强新领域、新问题应对措施的调查研究,促进从法治层面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切实推动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基础的信任制度建设,健全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为建设诚信社会、提高社会治理整体水平提供支撑。加强人口信息系统与人像比对系统升级改造,建立违法犯罪记录与相关信用、职业准入等挂钩制度,建立健全网络化、自动化执行查控体系和对失信被执行人的联合惩戒体系,让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加强和改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进一步完善社会规范体系,推进行业规范、社会组织章程、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规范在调整成员关系、约束成员行为、保障成员利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全面提高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要强化科技运用。要按照科技引领、信息支撑的思路,大力推进自然人数据库、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等社会治理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建成大数据警务云计算中心,做好人、地、物、情、事、组织等基础信息的实时采集、动态管理。大力推进“雪亮工程”,推动城区背街小巷、城市农村治安复杂地段、公共交通工具、高铁沿线等重点区域部位视频监控建设。紧紧抓住国务院、市政府大力开展大数据行动计划的契机,把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等管理信息与水、电、油、气、热等公共服务信息汇聚起来,实现对各种治安要素的自动关联分析和共享共用。善于利用大数据实时监测目标的运动轨迹和变化趋势,实现对各类风险的自动识别、敏锐感知、及时预警、主动拦截。善于运用信息化、大数据全面渗透、全程留痕、动态跟踪、精准监控的优势,对执法司法流程进行科学再造,加强对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的监督,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


  • 如有疑问请刷新本页面,或联系主编、网页底部邮箱,当天回复
  • [公文写作网]刊登此文只为传递信息,并不表示赞同或者反对作者观点。
  • 如果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