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在全县脱贫攻坚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从近期调研走访掌握的情况特别是毛书记前天在洋县暗访反馈的问题看,当前我市脱贫攻坚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精准识别方法简单
有的为了减轻脱贫任务压力,数据清洗中存在“切一刀”现象,简单机械、教条执行“九条红线”标准,对一些可进可不进、可退可不退的,采取一取了之、一取了事的办法;有的审核把关不严,建档立卡资料不详实,程序步骤不严格,存在优亲厚友、钻政策空子、关系扶贫、人情扶贫等问题,没有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公认;精准识别进度缓慢,存在盲区死角,没有做到全覆盖;识别工作中方法简单,缺少群众工作方法,出现新的不满意,甚至发生上访问题。
精准帮扶流于形式
许多包扶单位、包扶干部开展帮扶只是采取一些常规手段,至今还停留在送钱送物、开展慰问的层面上,搞形式主义,走走过场,缺乏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没有因村因户精准施策,不仅没有解决贫困群众的实际问题,而且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造成新的形式主义;着眼贫困户长远发展的产业帮扶措施少,大多还停留在送鸡苗送树苗送化肥等简单化、同质化帮扶措施上,普遍缺乏使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产业帮扶措施,没有把各项扶贫政策融合用足用好用活,与习总书记强调的精准帮扶、下一番“绣花”功夫还有很大差距;有的行业部门帮扶政策和措施还在文件中“睡大觉”,存在各自为阵、单打独斗现象,没有形成“组合拳”应有的合力;虽然市县都制定了《整改方案》,但整改工作仍然停留在文件中,暗访中一些突出问题依然存在、层出不穷。
干部作风 不严不实
部分市县领导干部口头上重视、行动上迟缓、工作打了折扣,蹲点调研时间太少、蜻蜓点水,没有起到应有的示范带动作用;一些部门包扶干部停留在与贫困户照个相、填个手册这个层面上,对精准帮扶工作思考不深、谋划不足,没有量身制定具体帮扶措施,针对性不强,没有做到心入、身入、情入;一些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不经常、不持续,去包扶村大呼隆、一窝蜂,解决不了具体问题,还干扰影响镇村工作;有的镇村干部习惯于老调调抓工作,推工作雷声大雨点小,打乱仗,疲于应付,抓不住重点,没有章法;有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存在走读现象,“铺盖进了村、人没住下来”,“计划上了墙、工作没落实”,驻村帮扶效果不佳。
群众工作不深不细
一些单位和干部入户宣传政策照本宣科、走过场,致使群众对扶贫政策知晓率低;有的对一些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或者疑问,不做细致耐心的宣传解释,群众不理解不认可,导致近期脱贫信访量激增,群众怨言多、满意度低。
从今天开始,全市脱贫攻坚要进入第二阶段,6月中旬以前,就是精准施策、全面整改、整体提升阶段。要把“四率一度定标线、五个方面捋一遍、识别研判是基础、精准严实最关键”作为搞好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方法路径,全面理解到位、执行到位、落实到位。各县区各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紧紧围绕这一总体要求,坚持靶向治疗,打好“组合拳”和“整合拳”,下好“绣花功”,精准施策,对症下药。
扎实做好精准识别
要准确把握精准识别标准,将“九条红线”作为参考线,逐项对标、综合评判,可进可不进的,只要不是优亲厚友,只要群众认可的就必纳入;可退可不退的,只要条件不过硬,只要不是完全具备退出条件的就不能退出。特别要结合“两不愁、三保障”,对新增、返贫人口再识别,对符合条件未纳入、已脱贫的贫困户再识别再核查,做到识别全覆盖。要严格执行精准识别程序,按照“七个环节”要求,扎实做好宣传告知、信息摸底、入户核实、民主评议、公告公示、备案审核、信息采集、数据录入清洗等工作,确保环环相扣、紧密衔接,让进来的人明明白白,退出的人心悦诚服。要精准对接数据,加快全市脱贫攻坚信息指挥平台研发建设,推进扶贫、公安、民政、卫生、教育、人社等部门之间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杜绝各类数据交叉重复、互相打架。总的要求是,全市要在5月底前完成数据报备,6月30日前完成信息录入及数据清洗工作,确保本次建档立卡精准识别率达到100%。
- 如有疑问请刷新本页面,或联系主编、网页底部邮箱,当天回复
- [公文写作网]刊登此文只为传递信息,并不表示赞同或者反对作者观点。
- 如果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