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

来源:未知 作者:公文网编辑 更新时间:2017-04-07 21:44 点击:

二、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努力开创我市“三农”工作新局面
对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内涵,我相信,每个同志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我是这样理解的,我们的农村,还有80%的农民。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再推进,即便是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据专家估计,还有60%的农民在农村。“三农”的发展,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世界上解决农村问题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任由工业化和城市化扩大城乡差距,随之反哺农村,一些南美国家就是采取这样的模式,这一模式付出的代价相对较大。另一种模式,就是世界非常关注的韩国和日本模式,它是一种同步推进的模式,就是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大力推进“新村运动”,让农村得到相得益彰的发展。我们国家开展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统筹城乡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要解决这样一个路径问题。中央提出的“20字方针”和省里提出的“五新一好”的要求,就是我们新农村工作的内涵,这完全不同于以往我们理解的农村工作内涵,它宽泛了许多,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发展经济,又注重关注民生;既注重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建设、党的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既注重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注重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所以说,要做好“20字方针”和“五新一好”,是不容易的,做好它,是一篇大文章。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各级党政组织一定要及时转变农村工作的重心,把重心转移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上来,转移到服务农民致富上来,转移到农村公共管理服务上来,有效整合“三农”资源,有效探索缩小城乡差距的路径。在深入理解新农村建设内涵、提升认知水平的同时,结合X安农村工作的实际,我们要狠抓以下四项工作不放松:
(一)狠抓农业产业化不放松
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具有支撑意义的在于农业产业化乃至现代农业工作的推进,以此来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这是一条主线,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中心任务和重要举措。从工作层面来解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要着力培植主导产业。我们的主导产业首先是已有的传统产业,怎么在新农村建设当中,作为主导产业来实现稳产高产?稳定生产面积,不能抛荒农田,我们的粮食生产要紧抓不放,这是农业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其次就是生猪、肉牛、水产等产业,是我们通过10年、20年磨一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磨出来的,不能让它萎缩。再次,就是特色产业,传统品牌,像泰和乌鸡、遂川狗牯脑、安福火腿包括永丰的辣椒等,这样一些特色产业,应当稳步地发展推进,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注重品牌化。还有就是X安的果业,是一个很好的富民产业。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好X安这么多的宜林宜果的山地,把它发展好,培育好。还有林业、油茶等产业,一定要把品种选好,研究好。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要注重发展好新的产业。在这里,我建议,我们的农业产业,要做好规划,搞好生产力布局,以规划引领和推进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和市场化。
二要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当前,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相当突出,难以实现“田头”和“餐桌”的有效对接。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农业总体情况还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和“提篮小卖”。对此,政府既不可能再完全采用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推进产业化规模和发展,走大包大揽之路,又不能任其“自生自灭”发展、撒手不管。可行的办法就是政府通过加强服务培育市场主体、培育市场带头人。实践证明,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服务将原本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把生产同类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环节,包括资金、技术、培训等链接起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实现千家万户生产与集约经营的有效对接。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新的起点、更大的手笔和力度来谋划、推动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两大主体的的发展,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怎么壮大龙头企业?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集中力量扶持加工带动型、市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的省、市级龙头企业,鼓励引导现有龙头企业通过改制改组等多种形式,开展强强联合和协作,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企业间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争取培育出一批在全国甚至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龙头企业或龙头企业集团。如何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我到浙江考察过,他们的做法值得借鉴。我们要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特色农产品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我认为抓住这一点,有这么几个方面探索的意义:一是抓住了培育农村先进生产力这一关键任务;二是探索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组织化”的新形式;三是帮助农民依靠自身力量组织起来,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从事“一产”生产,也进入产加销一体化,“跃龙门”,从一产直接拓展到二产、三产获益获利。
三要着力发展开放型农业。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农业面临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型农业战略,使我市农业在开放中竞争、在开放中提升、在开放中取胜。要看到,引进外资农业企业,不仅是引进资金和经济体,而且引进了农业产业化学习的样板、引进了现代农业培训的课堂、引进了千家万户增收的载体。我们在现代农业推进发展中,需要用工业的思维谋划农业,用项目建设提升农业。在引进策略中,不仅要包装推出农业生产和加工型项目,也可推出营销服务型项目,还必须注重引进国内外、市内外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现代设备、优质种源和现代管理模式,以较快地提升农业市场化水平。要把开放型农业与农业产业化、与培育龙头企业、与创品牌和现代农业实验小区结合起来。为此,在全市开放型经济的大格局中,要有农业项目招商引资的内涵和工作要求,要不断优化农业投资环境,重点瞄准台湾地区,加大农业招商力度,扩大农业招商领域,提高农业招商引资实效和利用外资水平,扩大农业利用外资规模和开放度。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我们一定要利用金融手段发展农业,目前,我市的存贷差很大,要注重研究金融政策,充分发挥金融对农业产业的支持作用。
(二)狠抓新农村建设不放松
新农村建设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必须按照力度不减、投入不少、标准不降的要求,保持好的势头,继续好的做法,提升新农村建设层级和水平。要在工作铺开上注意点、线、面的结合,既要有三年、五年的总体推进规划,又要巩固、完善去年870个试点村。今年新增885个试点村,要坚持以“三清六改五普及”为切入点,继续解决好农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治房、用清洁能源等问题,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要在“五新一好”整体推进上下功夫,在大力发展新产业的基础上,还要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提升工作:
要加强农村耕地保护和规划。现在,农村的文化传承正在断层,农村农居对耕地的“蚕食”很厉害,路修到哪里房子就建到哪里,土地消失不说,还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和浪费。所以,我们要将城市的规划理念适时导入新农村,特别是要把庐陵文化的元素考虑进去,搞好村镇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包括农户住房的式样、风格、色调设计和外观视效,要把这些内容逐步纳入政府引导和服务的内容。产业化经营也要搞好产业规划,包括产业的培植、发展,龙头企业的带动、新经济组织的培育、农民培训等都要做到科学规划,促使新农村建设有序科学地开展和发展。
要抓好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是落实“五新一好”的一个有效载体和平台。要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基本单元,在位置处中、人口较多的、大的建制村,开展建设以便民利民为宗旨,以服务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内容的社区建设,社区工作内容要逐步向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渗透和涵盖。比如,村级卫生所、孤寡老人的集中供养点、矛盾纠纷排查点、计划生育、农村培训等都可以整合,这些既是完善村民自治、强化民主管理的坚实基础,又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支持农业的有效手段,还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文明新风,塑造新型农民的物化载体。因此,我们要号召各县市区、有关部门积极努力探索,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建设的形式和内容,提升构建和谐农村的水平。
要搞好现代新农民培训。新农村建设没有农民,寸步难行。培育现代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手段,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民不再是传统的两手泥、勤劳作、图温饱的农民,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天地,有新的更高的期望和精神物质生活要求,他们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要围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守法律新型农民的目标,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农业实用技术、务工技能的培训,用现代农业知识武装新一代农民的头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尤其要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加大对返乡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围绕工业园区的用工需求和市场急需的技工,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提高农民的创业就业能力,并出台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努力使农民工“返乡潮”变成“创业潮”。
要注重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推进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千家万户要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内在动力引擎,政府的作用只是“指示灯”和“助推器”。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同样要鼓励农民的首创精神,一方面,依靠村民自创、自律、自治,制定村规民约、卫生公约、公共设施管理办法等,比如村内道路、自来水、绿化树木的养护、卫生管理,都要一一落在制度上。同时,在实践中涌现出的自然村新农村建设理事会,要注重培育、总结、扶持、提高,积极探索这一村民自治组织在党支部领导下的基层民主建设新形式。另一方面,政府从宏观的层面制订完善新农村建设投资计划、产业规划、社区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制度。通过政府和村民的联动,为新农村建设的长远发展打牢基础,注入活力和永久生命力,确保城乡统筹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三)狠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不放松

  • 如有疑问请刷新本页面,或联系主编、网页底部邮箱,当天回复
  • [公文写作网]刊登此文只为传递信息,并不表示赞同或者反对作者观点。
  • 如果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