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教育专著阅读心得体会
晨光透过窗棂照进教室,落在孩子们仰起的小脸上,落在孩子们沙沙的笔尖上,照到他们思考时皱起的眉上,更能照到突然想通一道题时,眼睛里亮起的欣喜的光。这些瞬间构成了校园里的点点滴滴。
暑假里有幸阅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它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刘儒德主编,将教学、教育以及管理中的心理效应通俗易懂得表达出来,初读之下,就像在天天走的园子里,突然发现了藏在花草中间的绿荫小路——那些每天习以为常的课堂互动、师生交流,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这本《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更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教育里那些平时没注意到的小细节。作为老师,我们每天对孩子的期待、说出口的话有没有分寸,看着是小事,却可能在孩子心里长成大树。
一、用期待播下自信的种子
教低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个小男孩,上课总爱低着头。他作业本上的字,歪歪扭扭的像毛毛虫。一开始我总忍不住提醒他:“字写清楚点,上课抬头看黑板。”可我越说,他头埋得越低,字也不见进步。直到读到“罗森塔尔效应”里说,老师对孩子的期待,会像种子一样在他们心里发芽。我这才反应过来,我那些催促的话里,藏着多少不自觉的否定啊。作为老师,我们完全可以换种方式:改作业时,在他写得稍微整齐点的字旁边画个圈,写上“这个字的横写得很稳呢”;上课提问,专挑他可能会的题,就算他声音小得像蚊子叫,也要有针对地给予鼓励:“再大点声就更棒了。”
其实,孩子们就像一颗颗小树苗,老师的期待和肯定就像阳光,多给点正向期待,他们就会朝着你希望的方向生长。身为师者,这警醒了我:每个孩子都是一方待垦的沃土,我们倾注的每一句评价,都像一粒种子,将在他们心底萌发、生长。
二、给学生留点“成长空间”
而“超限效应”提醒我,说话要“点到为止”。有一次,班里几个孩子课间追着跑,把其他同学撞到地上受伤了。我当时有点急,在班会课上翻来覆去说安全问题,从追跑的坏处讲到要守纪律,越说越激动,直到把自己说到口干舌燥才停止。
现在才明白,再好的肥料,施多了也会把花根烧坏。批评和说教太多了,孩子反而会关上心门,听不进去。再遇到类似的事,我会先让他们自我反思,然后点拨:“我知道你们不是故意的,不过下次跑慢点好不好?这样既能玩得开心,也不会让其他同学受伤。”简单几句话,孩子们反倒能记在心里。
教育,就恰如一场静待花开的守望。我们手中没有点石成金的魔棒,却握着另一种更坚韧、更温柔的力量:那便是永不熄灭的信任与期待。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期待被看见、被肯定的“好孩子”。当我们愿意拂去蒙蔽的标签,以清澈的眼眸重新注视他们,以真诚的话语重新定义他们,孩子们便会悄然发生转变,像解除了魔咒般慢慢绽放出那潜藏已久的光彩——这正是教育最动人的魔法,也是我们为师者最珍贵的使命。
- 如有疑问请刷新本页面,或联系主编、网页底部邮箱,当天回复
- [公文写作网]刊登此文只为传递信息,并不表示赞同或者反对作者观点。
- 如果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