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保护调研心得体会
7月12日至16日,我跟随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华夏文明传承之岷县宝卷调研”实践团,先后走访多位宝卷传承人,聆听了二郎山岷县宝卷传习所的宝卷念唱,在村民家中翻看他们收藏的宝卷……在点滴观察中,逐渐触摸到了岷县宝卷独有的文化脉动。而这份认知,又在与我去年参加“华夏文明传承之河西宝卷调研”时认识的河西宝卷形成了鲜明对比,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我看到了两种不同的非遗传承形态。
在岷县,宝卷的传承始终带着泥土的温度。传承人裴陆平念唱《灵感观世音菩萨宝卷》时,金盏花儿调如清泉流淌:“金盏花儿开呀,落呀,念上一声佛呀;花儿红呀,枝枝叶叶绿呀……”质朴词句随旋律循环往复,仿佛能看见金盏花在时光里荣枯,枝叶在岁月中舒展。二郎山宝卷传习所内,《观音菩萨劝善宝卷》与《伏魔宝卷》的双卷念唱更令人动容:指尖拂过村民世代珍藏的泛黄抄本,墨香与烟火气交织,那是百年间无数双手翻动的温度。围坐的男女老少时而轻哼,时而在关键处齐声应和;念到劝善段落,老人对孩童的轻声叮嘱,恰似屋檐藤蔓,悄无声息地将宝卷缠进生活肌理。
这份“藏于民间”的温润,在日常民俗中更为鲜明。亲友离世,《目莲宝卷》《伏魔宝卷》的念唱是为往生的祝福;祈盼子嗣,《仙姑宝卷》的旋律便萦绕耳畔;许愿祈福,《老爷宝卷》《泰山宝卷》就成了人与期许之间的桥梁……在这里,宝卷从不来不是独立的“表演”,而是像空气般渗透生活缝隙,既是民众的信仰对象,更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直接载体。
反观去年张掖所见,宝卷传承则呈现出另一种面貌。念唱活动在同为宝卷文化传习所——张掖市花寨乡花寨村村民代继生家中进行,由多位念卷人共同组织,宝卷爱好者纷至沓来,念卷、应声、录像、直播……场面热闹非凡。精心布置的场地中,念卷人服饰规整,配合简单乐器,更像一场面向公众的文化展演。
张掖地区的宝卷更偏向“载体”属性,是信仰认知和传递的方式。以《敕封平天仙姑宝卷》为例,在明朝以前张掖就已有仙姑传说与庙宇,形成了本土信仰。河西地区常年政局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仙姑形象也随之深入人心,信仰也愈发兴盛。《仙姑宝卷》出现后,其凭借宜说宜唱的形式广泛传播,逐渐取代原始传说,成为百姓认知仙姑的核心媒介。如今香古寺、北武当等地均有仙姑娘娘塑像,民众遇事便前往祭拜。宝卷念唱虽与之相关,却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存在,催生了向公众展演的倾向。
在两次实践的经历中,我看到了非遗文化传承的“隐”与“显”:岷县宝卷的念唱与乡土生活血脉相连,守护着文明最本真的根系;河西宝卷的念唱在公共视野中绽放光彩,让更多人感知文化魅力。两种形态各有其美,却共同诉说着同一个密码——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既离不开扎根生活的坚韧,也需要走向台前的勇气。
- 如有疑问请刷新本页面,或联系主编、网页底部邮箱,当天回复
- [公文写作网]刊登此文只为传递信息,并不表示赞同或者反对作者观点。
- 如果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