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借调人员的前途究竟好不好

来源:未知 作者:公文网编辑 更新时间:2018-02-10 17:46 点击:

组织部等许多机关里,生存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借调干部。他们是从各个单位被“借”到上级机关工作的。“借调”,顾名思义,就是:你还是原单位的人,你的行政关系还在原单位,你还得到原单位领工资。机关先把你借来使用,有了机会再正式把你调过来,但这种机会往往少得可怜。

 

比如县区组织部门的借调,基本就是把人拉去干苦力活,干完了就让人家回到了原单位,还美其名曰锻炼,实际上现在各个单位都是逢进必考,想把编制落在好单位,要么考试进去,有么有其他的途径。很少有单位能解决借调人员的编制。

 

借调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机关工作人员流动方式,颇具中国特色。从时间上进行追溯,中国古代官场上就存在借调现象。在1949年之前,党中央就从各个解放区借调干部到延安工作。比如抗战时期的1944年,为了迎接中外记者延安访问团,周恩来与负责具体接待领导工作的杨尚昆,就从各个机关借调了一批优秀干部和翻译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迎来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大建设,借调干部在各个地方都普遍存在,后来关于借调的一些规则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不过,都没有具体的文件,只是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

 

新华社记者近日在下乡采访时,一些基层干部表示:上级部门连续借调骨干,基层“失血”严重,很多工作难以开展。而且,人事关系错配引起单位内部不团结,助长“求人办事”等不正之风。

 

在网络上,记者也注意到不少网友反映,有的地方部门或单位存在频繁借调、违规借调等现象。

 

乱象:来函说走就走,基层单位有苦难言

 

借调作为一种特殊的机关工作人员流动方式,本是为解决单位人手不足或专业性人才缺乏问题。但现实中,借调“频繁、太随意”,甚至催生失序、失范借调等现象:时间越来越长、形式花样百出、变相违规借调,使得被借调者进退两难,基层“失血”。

 

记者在某县采访时,一乡镇党政办主任曾先后2次、共9个月被借调到县委办任职。“会象征性发一个函、走个程序,下级单位哪敢拒绝?”这位主任还透露,现在上面下文,不能再在乡镇、科局“搞借调”,而是换了说法,叫抽调跟班学习。“换汤不换药,称呼不同而已。”  

 

一位县电视台人员抱怨,单位有人被长期借到省级卫视工作,“搞得我们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其他不少地方的基层干部也向记者反映,仍存在着大学生村官不在村,而是坐在乡镇办公室的情况。“毕业考过来,板凳没坐热,人就走了。”  

 

在不少基层人士眼中,借调大多是在拼关系,获得机会本身就意味着迎来了升迁希望,而能不能留下更是至关重要。不少人以过来人身份说:“‘非关系户’要想留在上级单位,除了具备足够能力、付出巨大努力,时机和运气也很重要。所以大部分人都是折腾半天,最后借而不调。”    

 

在互联网上,一些网友也讲出了借调人员的无奈与焦虑。有人反映,“我们单位领导小孩在基层就待了半年就被借调到县,后来留下来。其他人,从哪儿来回哪儿去。”不少人比喻借调犹如拉磨驴前方挂着一根胡萝卜,看得到而得不到,只能一直熬下去。



  • 如有疑问请刷新本页面,或联系主编、网页底部邮箱,当天回复
  • [公文写作网]刊登此文只为传递信息,并不表示赞同或者反对作者观点。
  • 如果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